李 珂
2018年05月03日09:22 來源:《求是》
偉大事業需要偉大實踐,人民群眾是偉大實踐的主體。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充分繼承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多次圍繞中國夢、勞動、勞動者、勞模精神等內容進行深刻闡述,內涵豐富、思想深邃,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強大的思想引領和精神支撐。
一、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歷史反復證明,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
人民群眾用勞動創造了人類歷史。馬克思認為,物質生產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有了人類的勞動,才有滿足人類生存必需的前提,才產生了生活和歷史。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而且是變革社會制度、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從唯物史觀和勞動哲學層面,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釋了人民的主體地位,科學闡明了人民勞動創造歷史的重要意義,指出“勞動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這些觀點全面把握了人民、勞動與歷史發展、時代進步的內在邏輯,與馬克思主義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
勤勞勇敢智慧的中國人民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創造了輝煌歷史,鑄就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展史是中國人民書寫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國人民創造的!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培育的!”這一重要論述充分肯定并高度贊揚了中國人民在中華文明創造中的主體地位,也以中國歷史發展實踐生動闡釋、充分彰顯了中國人民創造中華文明的重要價值。在漫長的發展實踐中沉淀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人民特質稟賦,已經成為植根于中國人內心的民族基因,并深刻影響著中國的發展進步。
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奮力開創偉大事業。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40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不懈奮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巨大發展,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進入新時代,中國人民正以“實干興邦”的勞動精神繼續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新篇章,煥發出人民創造歷史的強大生命力。
二、以造福勞動者為最大政績
偉大的發展成就由人民創造,豐碩的發展成果也要由人民共享。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既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價值追求,也是廣大勞動者的殷切期盼。
造福勞動者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要求。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既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財富的享有者,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人民的共同富裕為目的,其發展的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心全意為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謀利益,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神圣職責,“勞動人民是國家的主人”,要把“堅持崇尚勞動、造福勞動者”作為社會主義奮斗的目標。這些思想是馬克思關于“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在新時代的新闡釋、新解讀,既重申了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自身價值實現的回歸,又高揚了勞動者在社會主義社會的主人翁地位。
造福勞動者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弘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等,均體現了以勞動人民作為強基固本的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以人民群眾利益為重、以人民群眾期盼為念,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必須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虛心向人民學習,傾聽人民呼聲,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這些重要論述弘揚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旗幟鮮明地強調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造福勞動者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團結帶領人民歷經千難萬險,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始終堅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民生狀況得到諸多改善和更好保障,勞動者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例如: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就業狀況持續改善,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跑贏經濟增速,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健康中國建設取得新進展。這些都是中國共產黨人以造福勞動者為最大政績的生動寫照,也是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鏗鏘記錄。
三、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夢想不會自動成真”;“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世界上沒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奮斗”。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為開啟新征程、實現新目標而向全體勞動者發出的奮斗召喚。
實現每個人的夢想需要奮斗。中國夢是每一個人的夢,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對于個人和家庭而言,美好的生活不可能自動生成,幸福離不開鍥而不舍、馳而不息的艱苦奮斗。在人的一生中,青春時期是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的最好階段。無數人生成功的事實表明,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只有進行了激情奮斗的青春,只有進行了頑強拼搏的青春,只有為人民作出了奉獻的青春,才會留下充實、溫暖、持久、無悔的青春回憶;只有奮斗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奮斗。人類的美好理想,不可能唾手可得,離不開篳路藍縷、手胼足胝的艱苦奮斗。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人民以光復舊物的決心、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為實現這個偉大夢想進行了170多年的持續奮斗。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只要13億多中國人民團結奮斗、不懈奮斗,就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奮斗。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充滿希望,也充滿挑戰。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為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世界命運握在各國人民手中,人類前途系于各國人民的選擇,各國人民的幸福生活也需要依靠奮斗實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要達成共識,更要見諸行動,需要各國人民一道,共同奮力創造人類更加繁榮、更加安寧的美好未來。
四、勞動開創未來
人民創造歷史,勞動開創未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根本上要靠全國各族人民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來實現。
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強大正能量。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使用“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的楷?!备叨荣潛P廣大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并指出勞模精神“生動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和強大精神力量”。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在新時代背景下,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有利于培養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宏大產業工人隊伍,推動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有利于在全社會營造崇尚勞動的濃厚氛圍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匯聚起“勞動托起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
發展和維護勞動者權益,釋放勞動最光榮的時代強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泵鎸V大勞動者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訴求,我們應堅持社會公平正義,排除阻礙勞動者參與發展、分享發展成果的障礙,讓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全面發展。只有持續提升廣大勞動者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價值引領在人民內心深處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加強勞動教育,培育青少年深厚的勞動情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需要依靠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辛勤勞動、接續奮斗來實現。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青少年寄予殷切期待,“要通過各種措施和方式,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牢固樹立熱愛勞動的思想、牢固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為祖國發展培養一代又一代勤于勞動、善于勞動的高素質勞動者”,“要教育孩子們從小熱愛勞動、熱愛創造,通過勞動和創造播種希望、收獲果實,也通過勞動和創造磨煉意志、提高自己”。因此,要堅持教育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讓廣大青少年投身實踐,在增長才干和磨煉意志中感受勞動所帶來的收獲和樂趣,進而形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真摯情感。
“歷史承認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經驗贊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一定能夠最充分調動廣大勞動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最大程度地聚合起人們飽滿的勞動熱情、激發起人民群眾昂揚的奮斗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