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中共中央追授犧牲在扶貧路上的好干部張小娟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連日來,在張小娟的家鄉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各族干部群眾掀起了學習張小娟、爭當典型的熱潮。
張小娟生前為甘南州舟曲縣扶貧辦副主任。她從小在舟曲一個普通藏族家庭長大,2003年以全縣文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央民族大學,畢業后落戶北京。2008年,得知舟曲因汶川特大地震而受災嚴重時,張小娟回到家鄉,投身基層工作。2019年10月7日,她在完成舟曲鄉村脫貧攻堅抽樣調查工作返程途中,因交通事故不幸殉職,年僅34歲。
舟曲縣曲告納鎮瓜歐村是張小娟生前的扶貧幫扶村。全村100來戶人,其中貧困戶34戶176人,貧困面占全村近三分之一。2019年底,該村如期脫貧,摘掉了貧困帽。
余雙吉是張小娟生前的幫扶戶,他家在村委會斜對面。站在屋頂上,可以一覽瓜歐村全貌,也能看到家家屋頂上迎風飄揚的國旗。說起張小娟,余雙吉一家都會豎起大拇指,不停地用藏語夸贊。
作為張小娟生前的幫扶戶,他們和張小娟接觸最多、也最了解彼此。余雙吉說,前幾年他出去打工,因為沒有一技之長,一年到頭最多掙個一兩萬,加之兩個孩子都在讀書,日子過得捉襟見肘。2018年,在張小娟的協調爭取下,他參加了為期一個月的挖掘機技能培訓,掌握了一門實用技術。
張小娟還多方爭取,把余雙吉輟學在家的大女兒送去學習美發技術。后來,余雙吉又通過“三變”改革,把家里承包的土地入股給村里的專業合作社,年底就會享受到分紅,自己就近打工,日子漸漸好了起來。從家里很時尚的擺設來看,余雙吉家之前那種緊巴巴的日子已經過去了。
“能過上現在的好日子,多虧了黨的扶貧好政策,多虧了許多像張小娟一樣拼搏奉獻在扶貧戰線上的干部。”聽說張小娟被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余雙吉一家十分高興,決心不辜負張小娟生前的期望,鼓足干勁,努力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她以一種精神,活在了人們的心中”。做為一名扶貧干部,張小娟雖然永遠地離開了她幫扶過的村民和工作過的地方,但在甘南草原深處,全州各級黨員干部群眾,都以各種方式紀念著她。
去年剛剛參加工作的95后姑娘羅慧妮是接過張小娟接力棒的人。今年,她成了瓜歐村的包村干部,她又像張小娟生前一樣,成了瓜歐村的一位常客,進村入戶聽心聲,談思路說想法。她雖然沒見過張小娟,但對于這個像達瑪花一樣美麗的扶貧干部的故事,卻聽過不止一次。
“或許我還沒有像張小娟一樣的膽識與能力,但一定會沿著張小娟走過的路,認真負責地把瓜歐村的事情辦好、力所能及地把鄉親們的困難解決好。”羅慧妮說。
楊壽永是舟曲縣委宣傳部的一名干部,同時也是峰迭鎮沙溝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員。說起張小娟,他首先會想到“力量”二字。
“張小娟的生前事跡,如今已經成為一種力量,激勵著像我一樣奮戰在基層一線的扶貧干部,持續向前。無論是宣傳系統的干部,還是駐村幫扶隊員,都應該把她的力量傳承起來,把她未競的事業繼承下去,這才是我們應該做并且必須要做好的。”楊壽永說。
“她的這種精神激勵著我,以更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打好脫貧攻堅這場硬仗,讓張旗村的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在鄉村振興和提升村民的精神文化追求方面不斷努力,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做好鄉村振興這項工作!”甘肅省交通廳下派到臨潭縣張旗村的駐村干部包瑞君說,“今后要以張小娟為榜樣,接好她留下來的接力棒,努力在鄉村振興、縮小城鄉差距方面貢獻自己的力量,讓幫扶村的鄉親們早日過上好日子!”